制图/张杨
胡斌
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”“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。”……
自古以来,湖南人的生命情调中好像就有一种共同的铁血精力和强悍品性,所谓“吃得苦、霸得蛮、扎硬寨、打硬仗”。
约150年前到甲午战争期间的前史映像里,晚清积贫积弱,封建王朝尽现衰败悲惨,西方列强明目张胆,屡次犯台。但中国人不肯做“犬羊之奴”,奋起保台御侮。其间,有一群湖南人勠力拼杀,贲张着湖南血性。
“祸福愿独肩之”:“生番不行剿,夷人缺乏畏”
1866年,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以为台湾“吏治、军政尤须及时实在司理”,向朝廷引荐吴大廷调任台湾道、刘明灯调任台湾镇总兵。吴大廷是湖南辰州人,“守洁、才长,兼通战略”;刘明灯是湖南永定人,“谋勇兼资”。两人就任时一个43岁,一个28岁, “视事两月,人心大定”。刘明灯整理台湾营务,每天有起色,草岭古道上处处可见到他实心任事的身影。
1867年3月9日,美国商船“罗发”号遭受飓风,在台湾红头屿邻近冲礁淹没,引发“罗发”号事情。4月18日,美国照会吴大廷、刘明灯,要求“拨兵会剿”相关台湾土著民,且态度强硬。6月7日,美国亚细亚舰队司令贝尔带两艘军舰前往台湾报复,这次军事行动既未知照清廷,又未约同台湾当地官员商办,成果登岸美军在6月13日被台湾民众痛击。美国随后恫吓:“回国添兵,秋冬再来剿办。”吴大廷和刘明灯督令台湾知府叶宗元选择屯弁屯丁驻防应对。吴大廷明知有“大吏畏夷”,仍力陈“生番不行剿,夷人缺乏畏”,尔后又给刘明灯手写“不行剿”五条定见,并告知他“祸福愿独肩之”。
1868年吴大廷请假回内地看病。台湾凤山教案发生后,英国派军舰要挟,清朝调曾宪德到台湾办案。刘明灯则指令集结兵船,紧密防卫,并派兵500人声援安平。10月13日,英军狙击安平,杀死兵丁壮勇11人,打伤13人,并放火焚毁火药库。刘明灯听到音讯,与署理台湾道、台湾知府商定,“欲统亲兵部队前往安平决战”。曾宪德得报后采取了斡旋的方法,但刘明灯带兵不失血性。
“不堪亦宜誓守要害之地”:“法寇见他丧了胆”
1883年末,法军挑起中法战争。清廷以为“台湾久为外人所觊觎”,谕令刘璈等“台防务应赶快筹办”。刘璈是湖南岳阳人,出任台湾兵备道两年,“通畅戎机,了解景象”,提出海防要以陆路为主、以陆制海,将驻扎军力分为五路,考虑到澎湖、台南、台北更为吃紧,决议亲身坐镇台南区域。在左宗棠支持下,他奏请朝廷派知兵大员赴台督办,抓住调兵遣将,增兵募勇。孙开华、杨在元、杨金龙等一批湘军将领率营抵达台湾。
1884年6月,巡抚刘铭传赴台,将两营部队从台南调台北,刘璈带部队前往,与刘铭传碰头,并一同巡阅沪尾(淡水)炮台。8月2日,法国正式指令进攻台湾基隆。5日,法军3艘军舰向基隆开炮,第一次基隆之战迸发。刘璈火速赶回台南备战。刘铭传将据守基隆阵地的使命交给了曹志忠,一起指令其他守军退入后山以逃避敌军强烈炮火。曹志忠是湖南湘村夫,记名提督福建福宁镇总兵。6日下午,法军陆战队出动,曹志忠亲率200名战士正面应战,随后与援军对法军构成夹攻,清军首战制胜。
同年8月底,法军在马江重创福建水师后,决议第2次进攻基隆。考虑台湾军务吃紧,72岁的左宗棠在9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,督办福建军务,帮办福建军务的漕运总督杨昌濬是湖南娄底人,两人领命后水陆兼程,督师赴闽。
9月29日,法军的东京舰队和中国海舰队指挥官孤拔率5艘军舰开往基隆,随后与另5艘军舰会集。10月1日,10艘军舰猛轰基隆港守军,数小时激战后法军占据狮球岭。刘铭传判别沪尾重于基隆,将基隆的大部分守军撤至沪尾,只留下曹志忠部下300人在狮球岭与敌斡旋。刘璈等觉得“不堪亦宜誓守要害之地,似未可容易与人”,但信任刘传铭“胸抱智珠,早已力求大局”。
10月1日,中法两军在沪尾也打开炮战,沪尾炮台悉数被摧毁。8日,法军1000多人在舰炮保护下,在沪尾登陆。迎战的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是湖南慈利人,他带擢胜三营埋伏在海滨密林傍边,等法军进入埋伏圈,率军与敌肉搏,他手起刀落,杀掉举旗敌兵,缉获军旗,清军士气大振,乘势消除法军300多人。左宗棠奏报“实属大获胜仗”。台湾民众习气将这一战叫做“西仔反”,他们奉孙开华为民族英雄,“法寇见他丧了胆,夹起尾巴一溜烟”的歌谣也流传开来。
“苦战抵拒”:面临强敌,坚强战役
1884年10月,法军军舰开端封闭台湾全岛。左宗棠判别法夷“志在吞并全台”,军务重要,所以密布调兵,自带江南8营,由杨昌濬带恪靖11营赶赴前哨,以一营505人算,调集军力近万人,易佩绅、孙昌海等湘军将领连续参战。随后左宗棠又奏请派杨岳斌帮办军务,杨岳斌是湖南善化人,其时已解任回籍,接到“移孝作忠”诏书后,他从湖南乾州、辰州等地募勇8营,一路赴闽渡台。考虑到湖南宁村夫杨在元曾两次担任过台湾镇总兵,了解状况,左宗棠派他到厦门帮忙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征调民船,安排兵员赴台。彭楚汉是湖南湘村夫,极力抗法援台。10月16日,左宗棠在江宁与两江总督曾国荃筹商兵、饷等事宜。
因为法军封闭,大陆援军一时无法抵达台湾,正像左宗棠所说,“现在军务重在援台,而援台之兵难在渡海”。岛上守军条件十分艰苦,但继续坚强战役。11月1日晚,曹志忠率2000多人,向狮球岭建议侵犯,遭受法军强烈炮火。随后攻击另一阵地,一度围住敌军,但再次遭法军炮火突击,伤亡近半。尔后,刘铭传将防护要点放在沪尾,派孙开华等5000人驻扎,曹志忠等5000人则分扎在基隆外围。因为疫病盛行,孙开华沉痾,曹志忠六个营的营官都病了,所部3000人有战役力的只剩1000余人,仍据守拒敌。坐镇台南的刘璈,则坚持“枕戈以待”。
12月清晰孙开华帮办台湾军务。曾国荃调派5艘南洋兵轮援台,带领这支舰队的水师总兵吴健康是湖南沅陵人,舰队在石浦洋面与北上截击的多艘法国军舰遭受坚持,为暂缓台海封闭赢得时刻。湘军青年将领王诗正,奉调率湘勇5营约2500人,乘着夜色坐渔船暗渡台湾,带去1000多枪支和500多万发子弹。
1885年1月6日和20日,法国两批援军先后抵达基隆,近2000法军随即在月眉山等地与清军打开激战。曹志忠分兵多处,自己率600人挡住法军进攻。王诗正的部队刚好赶到五堵,当即派威营和良营赶到六堵驰援,在大横峰与法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役中,许多人中炮献身。王诗正指挥部队争夺要隘,并与曹志忠会集“苦战抵拒”,形成法军严重伤亡。
因为法军军力占优,曹志忠、王诗正等坚持奋战至3月,才被逼退到淡水河南岸防卫。
壮烈殉国:“国家土地,岂可容易以尺度让人”
1894年甲午战争迸发,12月4日,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提出日军宜渡海进攻威海卫,“须与此一起攫取台湾”。面临日本的野心,清廷将澎湖驻军从此前的3营约1500人增加到13营近6000人,其间替补知府朱上泮所募湘勇2000人也驻扎澎湖。
朱上泮是湖南汝城人,曾在沪尾驻扎。1895年3月23日,也便是中日举办第三次和谈会议的前一天,日军派出军舰7艘、运船5艘、步卒3000人,诡计发起了对澎湖的进攻。
朱上泮听到日军占据澎湖太武山的音讯,立刻与澎湖总兵周邦振商定第二天三更各派一营狙击日军。当晚他住在太武山炮台,因为周邦振援兵不至, 24日清晨5时,他单独率定海营右营三哨500人对日营发起进攻,遭到日军埋伏,四哨赶到后清军与敌近战,伤亡过半。约50分钟后,日军强烈炮轰大城北炮台,炮台守军所剩无几,朱上泮英勇督战,被炮火击中昏死过去,被部下救走。
澎湖列岛凹陷,日本提出割占台湾,清廷终究签定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导致群情激奋。万众声讨傍边,清廷指令台湾大小官员悉数内渡。1895年5月25日和29日,日军先遣舰队与2.1万多名侵台日军抵达台湾外海,决意武力攫取台湾。台湾民众不肯束手无策,纷繁毁家纾难。孙开华长后代道元招募义师20余营,他说“国家土地,岂可容易以尺度让人”。29日,孙道元率部与吴国华部在三貂岭迎击来犯日军,苦战数昼夜,所部伤亡殆尽,孙道元皮开肉绽,壮烈殉国。
日本占据台北后,台湾巡抚唐景崧脱离台湾。台湾知府黎景嵩饬令副将杨载云建立新楚军,共14营,与其他义师合作抗日。黎景嵩是湖南湘阴人,杨载云是湖南湘潭人,新楚军中湘勇近2000人。
1895年6月杨载云率部从头份山区反扑新竹,七八月间继续与日军激战,“敌人闻之,皆有惧心”。8月9日,三路日军侵犯新楚军退守的苗粟尖笔山,杨载云率部迎战,以2000多人的军力反抗近1.4万日军,战士大部献身,杨载云死守阵地,力战而死。
8月27日,日本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命令进攻八卦山,800多名日军在炮火保护下蜂拥夺山。自动率部驻扎八卦山炮台的湖南平江人胡轮,冷静指挥开炮回击,并大声疾呼“泛海来台,只望倭氛早定”,炮台堕入火海后,他一手持铳一手持刀,冲入敌阵,纵横厮杀,毙敌十余名,身中十数枪,慷慨就义。
黎景嵩在台中坚持抗日失利,抱知府印跳海自杀,获救后被送回大陆,晚年写成《台湾思恸录》,署名“思痛子”。
湖南人:“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的爱情”
在卓兰昭忠庙,高悬着一副对联:“风云开万古之奇,十旅湘军奋起南溟鏊义战;庙食历百年之盛,一腔忠愤永昭东土卫斯民”。
翻翻晚清数十年保台御侮的前史,就能感受到贲张的湖南血性。正如有人所说,湖南人“前史上是用血来表达对台湾的爱情的”。